
【朱启辰】:前两个月我看到一个中国水墨展展览前言上这么讲,说时代变迁了,计算机很多方面代替了手写,可以把毛笔抛弃掉了,更何况笔墨。像现在手机已经把电话淘汰掉了,所以中国画一样很多的传统都成为过去时了,中国画要往国际上走,让西方人把中国画看懂,就要像自然科学一样与时俱进的改变。那个中国水墨展览,把传统的中国画已经定义成了一个过去时,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?
【吴悦石】:这属于最突出的一种说法和现象。100多年以来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以后,就是不停的在挤占中国文化本土的意识,它把中国文化的份额越挤越少,甚至想给挤干。中国书画历史久远,内涵丰富,国人很多尚且不懂,一味推给西方人是不合宜,也是不智之选。
【老九】: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侵掠无处不在,由于他们自然科学的进步对国人的影响,很多人认为西方科技是进步的先进的,所以理所当然认为西方文化也是最好的,就盲目的否定了自身的一切,包括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积淀。
【吴悦石】:西方文化是用,中国文化不在用,而在心,所以说这两种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。即使现在科技发达,为什么中国人还拿毛笔在画画呢?为什么有些人即使画的不好写的不好他还在追求呢?这就是中国文化有一种自我人格和心灵方面的熏陶。就像我们在喝茶、听琴、品香、画画是在追求什么呢?形式上是一个方面,主要是追求形式之外精神的东西,你喝茶跟白水它是不一样的。抛开茶有什么营养不说,按照他们刚才的说法,今后人类一切都可以不用了,生产农作物和畜牧业都不用了。也不用开各种餐馆了,配上各种配方,什么营养都在里头,把那高科技的营养丸往嘴里一吃,一下一天不就成了也不用体会各种文化带来的精神陶醉了,特别方便省时,那不是更好吗?其实他就是忽略了人有各种精神物质生活,不单单光有营养,它还得有色香味的感知。还要看盘子里摆的形儿要好看,我喜欢这个菜,想吃才有食欲。所以说我们碰到现在中国人非常尴尬的一个局面是什么呢?就是把自己丰厚的文化精神非弄成现在这个状况。本来我们的肉菜有很多种做法,而且色香味俱全,但非要去学习西方一块肉几分熟的做法。这个不赖广大的老百姓,怨我们原来没有一个好的客观的文化引导。
【老九】:吴先生举例阐述得很清晰,值得思考。
【吴悦石】:因为有祖国你才能知道我们是中国人,祖国是我们的家,家为什么能够存在,是因为一代一代的文化的延续,不仅仅是黑头发、黑眼珠、黄皮肤这个外表,根源在于我们内心里头有这个学问、修养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。不同在哪呢?我们自己在人生过程中老祖宗教育我们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,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,你如何明德如何止于治善、如何修齐治平、如何诚意正心,格物致知、这一类过去留给我们非常细的一部让人格上自我完善,使自己做一个高尚有情操有品德的人。这样这个社会就是好的,就是学问、修养这些东西是管住这些的,自身没有文化,就是想当然。改革开放门户大开,西方文化潮水一样涌进来,然后大家每天生活目之所见,耳之所听的都是西方的。中国的偶尔能发出一点声音,但也都是皮毛没有话语权,跟西方学问一样都是在做那层皮,孔子说的君子务本,本是什么?训诂上讲本就是土,土皮以上可树长,土皮以下要有根,根多于茎,这叫本。 “木秀于林风必摧之”,如果根粗壮吹也吹不倒。
【朱启辰】:为什么目前是这样的,您做了简洁又清晰的描述,实际上是国家对传统的重视至关重要。
【吴悦石】:很多传统经典是我们老祖宗一代代的总结,教育我们如何看透看明白问题,至今依然是那个道理。所以说大学开宗明义第一句在明德,大学之道在于明德。明德非常重要。
访谈人艺术简介:
吴悦石,1945年生,北京市人,学者。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艺委会主任,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导师,中国国史研究编修馆研究馆员,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,中国画学会理事,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理事长。